图片 质疑新式胎教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科学性_188体育在线_188体育盘接口_在线投注官网~

188体育在线_188体育盘接口_在线投注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 > 人口问题 > >

质疑新式胎教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科学性

来源::未知 | 作者:188体育在线_188体育盘接口_在线投注官网~ | 本文已影响

一、对用新式胎教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忧虑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对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和智慧潜能的发掘特别关注,而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的论断又使国际社会加倍重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面对这一现实,近年来一些人开始不遗余力地从西方引进一种旨在开发胎儿智力潜能,提高出生人口智力素质的新式胎教。据称,这种胎教是在国外对胎儿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它主要采用同胎儿谈话、教胎儿学乐谱、认字母、做算术等对胎儿直接施教的方法来提高胎儿的智商,使胎儿由愚变慧,出生后个个都是“天才儿”,因此可以称之为“智力胎教”、“直接胎教”或“子教式胎教”。它的倡导者们认为,实施这种胎教,可以优化我们民族的素质,为国家也为家庭培养出智力优秀的下一代,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特别是智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应当取得社会的认可和得到长足的发展[1]。然而功能和效果如此美好的新式胎教,在它的原产地却未能被推广和为社会所接受,从提出至今20多年来,在西方也只有几个人写了几本关于胎教能提高胎儿智力的体会的小册子,几个热衷此道的私人医生在其诊所里办了几次“胎儿大学”,实际情况是“言者谆谆,信者寥寥”。但是,它却园内开花园外香,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热了起来,并正在不断升温,其触角已经伸到包括教育、生育在内的广大社会领域,介绍的文籍、磁带陆续出版,“胎儿学校”也应运而生,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的年轻夫妇在领取生育证明时,还被硬性规定要购买胎敦磁带和资料。眼下,新式胎教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奇特功能已被说得神乎其神,宣传者们介绍说,美国一对夫妇的4个女儿接受了智力胎教,结果个个出生后都不同凡响,智商高达160,全被列入全美5%的高智商行列,成为举世瞩目的“天才儿”[2];中国一男孩实行了胎教,出生后2岁就能用英、汉语对话,4岁能解初中数学难题,5岁就上了大学少年班,智商高达190[3](P15)。这种诱惑对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庭显然是不可抵挡的,于是许多青年夫妇如痴如迷,像虔诚的宗教徒一样,按其教导每天对着肚子放音乐、颂诗文和与胎儿对活,以祈求生一个智力超群的孩子。而今,这股新式胎教之风迎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可谓已经刮遍了神州大地。然而,分折表明,这种神奇的胎教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甚至是违背胎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它所施予的智力教育,由于超越了胎儿的心理发育水平,根本不可能为胎儿所接受;相反,不停地同胎儿对话,教胎儿学习社会文化知识,频频地刺激胎儿运动,则可能会打乱从动物到人类无数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胎儿正常生长发育规律,破坏胎儿作为自然实体所应有的胎内环境秩序,从而造成难以预料的灾难性的后果。最终,会像当今人类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水旱风沙灾害,遭到报复一佯,在出生人口素质上留下我们尚不可觉知的隐患,贻害整个民族,这是每个关注自己民族命运的人不可不虑的。比如,现今在学龄儿童中发病率高达3%,令医学专家、心理专家都十分棘手的“儿童多动症”,虽然病因至今扑朔迷离,但医学已经肯定,它是儿童神经系统在发育中获得的疾病,对此,我们是否应联想到它会与胎儿在宫内受到了类似于新式胎教之类的过量的或不当的刺激这一因素有关呢?再比如,我们是否应对那些关于不当胎教引起胎儿致残的报导进行思考[4],因而审慎地对各种胎教的科学性进行区别呢?固然,我们不应当因害怕自然界的报复简单地臣服于自然规律而在保证胎儿健康生长发育上无所作为,但这种作为又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新式胎教对胎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甚至连相应的动物实验报告都没有,只以少数个体经验描述和神奇传闻为依据就将其 “理论”和方法四处推行包含着极大危险,因而是十分令人担忧的。面对现在和未来胎儿的身心发展安全,换言之,面对着民族未来人口素质,我们吁请新式胎教的倡导者和整个社会要慎重行事,要记取许多因违反自然规律,不尊重科学规律而导致灾难的教训。
  其实,胎教之说,在我国古已有之,但我国传统的胎教与上述新式胎教不同,它不主张对胎儿直接施教去干扰胎儿的自然发育程序,而是强调孕妇要注重营养、调适情绪、加强自身修养、预防疾病感染、减少外界环境伤害等以避免间接损害胎儿发育,这实为一种“母教式胎教”或“间接胎教”。经验和现代科学都证明,传统胎教在剔除封建思想糟粕后,其主要内容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二、新式胎教有悖于胎儿心理发展规律
  智力胎教要通过对胎儿进行智力教育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第一个依据是国外的研究发现“胎儿已经具有了灵敏的感觉”,“具有令人吃惊的听觉、记忆和理解能力”,同时还“出现了或讨厌或喜欢或快乐和恐惧等情绪”,“与婴幼儿、儿童、成人的心理,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没有本质的差别”,“可以进行宫内学习 ”[4],应当对其施行智力胎教。提出这种依据是源于对胎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不了解。
  1.胎儿不具备思维和理解能力。心理学的研究告诉人们,人与动物虽然都有心理活动,比如就连蚯蚓这样的低等动物也具有感觉这佯的初级心理,但是,哪怕是高等哺乳动物乃至灵长类动物都不具备人的心理,因为他们都不能像人一样具有思维,而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准。“所以思维或思维活动是人类突出的,使自己和动物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的一个主要特征”。“就人类的心理活动方面说,如感觉、知觉、情绪、动作等本身,都基本上和动物共有,并不比动物(主要指高级动物)高出多少,甚至还有不及的地方,只有思维,在胚芽以上发展水平的思维,才是人类所特有的”[5](P42-43)。胎儿只有简单的感觉,其心理发展连知觉水平都没有达到,更不要说会具有思维。胎儿心理还同动物心理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事实上尚不具备有思维能力的人的心理。所以,思维能力的有无,就使胎儿与儿童和成人心理不仅存在着量的,而且存在着质的差别。智力胎教论者过于拔高胎儿的认知心理水平,认为胎儿也具有了“理解能力”,能听懂妈妈念的诗文,读的外语,这有悖于心理学的常识。没有思维能力的胎儿是无法领会、理解以思想观念形式传授给他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妈妈读的诗文,讲的故事对他们都只能是一些具有一定强度、频率等物理特性而毫无社会意义的声音刺激,于提高胎儿高智力素质决计不会有何助益。
  2.胎儿不具备语言能力。胎儿没有掌握语言,而语言又是人类展示自己智力潜能,发展现实智力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基于对这一点的忽略,新式胎教试图通过语言实行胎教以提高胎儿的智力素质,和为此推出的一些诸如“子宫对话”等方法都是不符合心理规律的。新式胎教劝告人们:“孕妇应当耐心地娓娓动听地和胎儿讲自己熟悉的事物”,对话“不仅有效地开发了胎儿潜在的智能,而且也提高了胎儿的素质”[2](P51-61)。这些主张从心理学对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看,其非科学性显而易见。心理学认为,语言的获得是先天遗传、成熟因素和后天学习、语言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要在1周岁左右才能说出最早的词,才有真正的语言。不满周岁的婴儿没有语言[6](P495)。胎儿由于成熟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语言社会环境,更不会有语言。对于语言,胎儿是既不会讲,也不会听。因此,想借助语言同胎儿进行宫内对话,传递给胎儿文化科学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智力素质,肯定是无效之举。
  3.胎儿不具备情感。对胎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不了解,还导致智力胎教将类似于动物情绪的胎儿情绪当成成人情绪,从而,从另一侧面拔高胎儿心理发展水平,误以为胎儿既然有了或喜欢或恐惧等情绪,就说明有了人的心理,就能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我国心理学一般将人的十分复杂的感情(affection)分为情绪(emotion)与情感(feeling),将愉快、愤怒、恐惧之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指出这是为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将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友谊感、道德感、审美感等内心体验称为情感,指出这种高级社会情感为人所特有。这就使得人与动物的感情得以区分,而人与动物在感情上的这种质的差别,是由于人有了思维这样高级心理活动,或者说是由于人的情绪与思维发生了联系的结果。胎儿没有思维活动,因此,不仅没有情感,他们的或喜欢或恐惧,甚至都还不能说是真正的情绪,而只能说是“脑组织中固定了的先天预成情绪潜势”[7](P5)。新式胎教不了解这种差别,将胎儿的“情绪潜势”等同于儿童与成人的情感,并以此为指标,判断胎儿心理已相当成熟,可以实施智力胎教,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是把从胎儿窥镜或激光显微照相中发现的胎儿微笑与蹙眉等当成了胎儿真正的情感表露。就像许多年轻的妈妈误把出生后2~12小时的新生儿面部出现的像微笑一样的运动当成了微笑,因而十分自我陶醉一样:“啊!我的小宝宝会对我微笑了”。其实,这时的小宝宝既不认识妈妈,也不是在对妈妈微笑,这只是他们的一种先天反应。出生1个月以内的婴儿睡眠或觉醒时会出现似微笑的面容,或触动婴儿面颊也能引起的“嘴的微笑”,这都是婴儿机体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自发反应,这时的微笑并不含有明显感情意义,还不是社会性的微笑,他们最初的这些反应是原本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活动,笑是无意识发生的,胎儿更是如此。智力胎教夸大了国外关于胎儿情绪现象这一发现的心理与社会意义,将之视为胎儿心理已质变为儿童与成人心理的标志,并据此坚持要对胎儿进行智力与审美的教育,显然是与胎儿实际心理发展水平不符的。
  4.智力胎教背离了儿童心理与大脑发展的“关键期”。脑科学与生理心理学依据对动物脑和心理的实验发现,个体的行为发育具有阶段性。有些行为在发育的某一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倘若个体发育尚未进入这一时期,环境刺激即令存在,相应的个体行为也不会出现;若个体发育已经达到某一阶段,而环境中却缺少相应刺激,错过了这一时期,个体的相应行为将不会产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个体早期发育的关键期。它的存在意味着,对儿童的各种训练与教育如果不在关键期适时施与,任意提前或者推迟,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现在,虽然由于不可能对儿童进行早期剥夺实验,因而无法对儿童脑和心理的各种功能关键期的详尽起始、终止和持续时间,表现形式,所需学习经验的性质和作用,教育与关键期的匹配等弄得十分准确,但心理学的研究已使一些主要学习内容的关键期比较明朗。如1岁半至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学习数概念的关键期等。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有一项能力的学习关键期是在胎儿期。仅这一事实,就已经对新式胎教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直接提出了质疑。
  近30年来,科学家们对关键期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儿童心理与脑发育中某种能力的关键期实质上是儿童相应脑组织结构与功能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基本成型期。但儿童早期发育中基本成型期的到来,是需要有一定的脑与心理发展为基础的。胎儿脑虽然发展迅速,但直到降生,脑量尚不及成人的1/4,神经元结构比较简单,发育不完善,神经纤维短、树突少、突触数只有50兆个,不及新生儿的1/20,各类神经元分化不精细,与之相应,胎儿尚不能建立复杂条件反射,具有的只是诸如吮吸反射、抓握反射等生存和原始的无条件反射。这时胎儿的脑发育还是处在一个量积累的基础时期,脑的任何结构与功能模式都尚未达到成型水平,因此,任何关键期都不能在这一时期出现。脑和心理的各种关键期的到来,是胎儿降生后的面对复杂而广泛的环境刺激,神经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借智力胎教超前于关键期去提高胎儿的素质,干的是一件徒劳无益的事情。
  5.智力胎教不符合胎儿记忆发展规律。智力胎教论者之所以强调对腹中的胎儿进行智力教育,是因为他们认为胎儿具有令人吃惊的记忆能力,能将在子宫内学习到的词汇、曲谱等记住,所以经过胎教的孩子从出生时起就有了一定的智力,出生两周就会喊爸爸,4岁时能听和讲英语与西班牙语,能终生记住在子宫中学到的曲谱,他们的智商因此普遍高达160甚至190[1]。但是,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虽然从一些观察得知胎儿出现了记忆,但这种记忆保持时间十分短暂,完全不可能能使宫内所学的东西数十年不忘。这种说法是由于不了解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在记忆研究上的工作,特别是不了解胎儿记忆的特点,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混为一谈,因而过高地估计了胎儿记忆力的结果。
  胎儿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记忆力呢?这可从国外对3个月以下婴儿记忆力的研究中间接推知。据在这方面工作作得较多的诺威—科利尔的研究,3个月内婴儿的记忆力十分脆弱,长时记忆保持有很大局限性,出生20天以内的新生儿只能建立眨眼经典条件反射,且只能保持10天;2~3个月婴儿方能建立操作条件反射,出生2个月的婴儿其记忆只能保持2周。大量的类似研究使专家们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在婴儿期的记忆只能限于短时记忆[8](P476)。而胎儿的记忆不可能超过婴儿又是不庸置疑的,因此,胎儿令人吃惊的记忆力,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短时记忆,而这种“转瞬即逝”的记忆,当其不能通过信息编码、贮存成为长时记忆时,是不会出现像智力胎教所说的那样奇迹的。

至于婴儿早期为什么不具备长时记忆能力,有关学科作出如下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儿童在2岁以前,不具备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到长时记忆系统中的能力,这与2岁前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局限性有关,其中主要是大脑额叶的发展与成熟这时尚未达到长时记忆的程度,而大脑额叶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记住那些以后能够提取出来的信息;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个体之所以不能记住在2~3岁以前的事情,是因为个体在婴儿期对信息进行编码的方式与以后的各阶段中对信息提取方式不相匹配而造成的[9](P146)。当然这些解释也同样适用于胎儿的记忆,它至少使我们明确了三个问题:(1)婴儿没有真正的长时记忆,胎儿更不会有;(2)胎儿与婴儿缺乏长时记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3)不应当违背胎儿记忆发展的生理、心理规律,对尚无长时记忆的胎儿施行智力教育,因为一切智力学习都是以长期记忆为基础的。
    三、新式胎教有悖于胎儿脑发展规律
  智力胎教要借胎教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第二个依据是胎儿脑的可塑性大,可以通过记乐谱、读诗文等智力教育活动,加大对脑的刺激量来从三个方面促进胎儿智力素质提高:一是改变胎儿脑细胞的组织与结构。因为“胎儿的神经细胞的组合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依据外界刺激的质量、数量和强度进行的”。二是使脑细胞数量增多。“胎教就是根据胎儿生理讥能的发育特点,有规律地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使大脑细胞不断增殖”;三是使脑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增加。“ 胎教就是要通过各种感觉刺激,引起胎儿的应答反应,促进其大脑神经细胞间更广泛的联系。一个有着更厂泛的细胞间联系的大脑,势必是一个聪明的大脑 ”[4]。但是,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这都是由于对脑的生长发育、功能形成缺乏真正的了解而产生的表浅之见。
  1.胎教不能影响核酸的自我复制,因而无法改变脑细胞与组织结构。依据分子遗传学揭示的原理,遗传是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而所谓遗传信息,就是核酸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由于核酸的增殖是通过“半保留自我复制”实现的。所以碱基对排列顺序在新增殖细胞中也能保持,遗传信息因而得以准确传递。以后遗传信息按程序实现基因表达,最后,通过蛋白质兑现为胎儿脑细胞的组织与结构。胎儿脑之所以具有遗传特性,就是由于来自父母生殖细胞中的遗传信息能够在半保留自我复制中被保留的缘故。若从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演变活动看,作为遗传信息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又是在卵子受精的瞬间,经过染色体的融合、同化和重组而排定的。以后,在由受精卵发育成胎胚,再由胚胎发育成胎儿的整个孕期,细胞在分裂增殖中就都只有核酸的复制,而无基因的重组。因此,一切旨在改变胎儿脑组织与结构的努力,都应当在卵子受精之前,至少也应当在染色体进行重组的当时,而不是在此之后。如果错过了时机,指望在核酸上的碱基对顺序已经排定之后再用胎教去改变,或者通过胎教径直去影响核酸的自我复制过程去改变胎儿脑细胞组织结构,以提高胎儿智力素质,都是不可能的,至少现在尚无办法做到这一点。
  2.用胎教增加胎儿脑细胞是无效的。迄今为止,除了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报告在刺激丰富笼中生长的幼鼠比在贫瘠环境中生长的幼鼠,脑神经元的突触数要多25%,整个脑量也较重之外,尚未见由于环境刺激量增加使大脑神经元大量增加的报告。也没有见到有脑细胞数越多,智力水平就越高的报告。现在一个广为被接受的观点是,人的智商的高低,并不直接决定于神经元数目的多寡,与脑量也无明显相关,而是决定于大脑质上的差异,即决定于脑的组织结构和机能状态的差异。从种族进化的观点看,人脑细胞总数主要是由种族所固有的遗传基因决定的,除少数个体发生基因突变之外,人类成年个体脑细胞大致都在正常范围里波动。胎儿发育期间,只要不受到外界格外损伤,有合理的营养,一般说来,不施智力胎教,脑细胞数也会随着遗传信息的表达,遵循种族的基因型频率达到正常水平。应当说,个体有了正常水平的脑细胞数,就足以展示其智力素质,因为脑科学证实人类脑尚有巨大智力潜能,在1400亿脑细胞中利用的还不到10%。智力胎教增加脑细胞数以提高胎儿的智力因此似无必要也没有充分的脑科学依据。这可以从胎儿与婴儿脑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增长与死亡并存的复杂变化中得到说明:据早些时对脑细胞发育的研究,在神经系统的最后形成过程中,神经细胞会出现大量死亡,在生命的早期有多达50%的细胞要死去。近期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发育死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互相竞争靶细胞(神经元所影响和支配的细胞)的结果。按照脑发育研究中著名的神经营养性假设,神经元的存活决定于能否得到足够的神经营养因子(NGF),而神经营养因子又是由靶细胞所合成,这样,由于“存优汰劣”规律的作用,在胚胎和生命的早期阶段,大脑产生的脑细胞总数总是要多过实际存活的需要数。为此,胎儿脑在 6~9周时,已形成的脑细胞数就超过了正常人的一倍,它们中的一部分若能在生存竞争中先期同靶细胞建立联系,就能获得NGF,得以存活下来,另一部分则在竞争中被淘汰而死亡。到出生时,脑细胞就与成人相同,脑科学把这种神经元在竞争中的死亡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10](P46-47)。脑细胞发育中的这种死亡,从二个方面说明了通过智力胎教去增加脑细胞数是不必要的。(1)脑在营养合理的情况下,不仅有能力产生脑实际所需要的细胞数,而且还能产生过量的供淘汰选择用的细胞数,勿需人为增加;(2)从大量脑细胞在脑生长发育过程中生而复死的事实看,胎儿出生之前应当有多少脑细胞,脑细胞增量的最高极限在哪儿,是由基因遗传程序决定的,背离遗传程序去额外增殖大量脑细胞,其结果也会像原先那些多余的细胞一样,在遗传程序控制下,最终归于死亡,从而使智力胎教的努力只是白做功。
  3.用胎教增加胎儿脑神经突触是无效的。从脑的发育历程看,也没有必要用胎教去刺激胎儿脑,使脑细胞间神经突触大量增加。因为:(1)胎儿的脑与身体的发展必须相互协调、彼此同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脑细胞的存活最终系于靶细胞供给的NGF,就此而言是身体的发育制约着脑的发育;另一方面任何靶器官都不能脱离神经系统而存在,它们的发展,要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就此而言是脑的发育决定着身体的发展,有什么佯发育水平的脑就必然会发育出什么样水平的身体。胎儿出生之前,虽然脑神经细胞树突分枝与突触联系都很少,但由于细胞总数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量也已达到300~400 克,所以,脑的这一发育水平与身体发育是协凋一致的。但是,如果此时再设法增加脑细胞树突与突触的数量,势必要使脑量极大的增加和使脑结构更趋复杂,按照脑与身体同步发展的原则,其结果必然会促成胎儿身体的提前发育和超重发展。很显然,这就不仅只是在促进脑的发展,并且是在促成整个胎儿提前成熟和提前降生,而这种结果想必并不是胎教的初衷!所以,有理由推论:之所以胎儿脑细胞数量已近儿童与成人,而脑细胞的树突、突触却比较少,是因为进化的力量要在保证脑量不再增加的情况下确保脑细胞胞体的优先发育,而细胞间的树突与突触联系的增加,则被进化按排到了胎儿出生以后。(2)从婴幼儿脑中突触发展情况看,也并不是突触形成的越多越好,因而要借胎教在胎儿期去促进脑细胞间的突触联系以使胎儿变得聪明。这是因为脑在发育过程中,由于支配相同靶细胞的突触之间会出现竞争,有许多突触也会消失。脑科学提供的材料表明,胎儿出生后,细胞联系的树突与突触开始大量形成,0~6岁时,儿童脑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即达到成人的 150%[11]。以后,在真正的功能性突触建立时,突触间要展开竞争,竞争中失利的突触就会成为多余而逐渐被清除。这意味着,即使借胎教能使胎儿脑细胞间突触数达到成人的200%或更多,也很难说这些显然过量的突触不被一一清除掉。不同个体在向成人发展的过程中,最终会获得多少功能性突触,关键并不在于胎儿期能否形成超量的突触,而是要看遗传因素与出生后的学习与社会生活怎样共同发挥作用。因此,无论是通过胎教去增加胎儿的脑细胞数或是增加其突触联系来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都是不符合胎儿的发展规律的。
  4.智力胎教会打乱胎儿正常生长发育规律。这主要是指智力胎教倡导的要年轻的夫妇们定时地或者随时随地给胎儿施加各种教育,如教胎儿学外语、听音乐、做“踢肚游戏”等等。而这样做将会扰乱胎儿的睡眠,破坏人类亿万年来形成的胎儿生长发育规律和其宫内生活的有序性。
  关于新生儿睡眠状态的研究指出,他们在降生后的头几天,约有70%~80%的时间用于睡眠,仅有2~3小时处于觉醒状态[12](P202-208)。不难想见,新生儿尚且如此,胎儿的睡眠时间肯定会更长,可以说胎儿实际上几乎都在睡眠之中。所以,一位心理学家说:如果我们根据幼小有机体做了些什么来说明它们的行为特点,那么,幼小有机体的一个主要特征便是睡眠。胎儿为什么要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睡眠呢?心理学的研究对此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心理学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所持的活动或觉醒状态是由动物受外界刺激的轰击来维持的。睡眠则被认为是一种由外部刺激的撤消或减弱造成的消极过程的看法是错误的。比如如果用电来刺激猫的大脑的适当区域,它便进入睡眠;如果用每秒2千周的纯音反复地同这种能引起睡眠的刺激配合,以后纯音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睡眠。所以很明显,大脑某些区域可能积极地参与了睡眠的引起。因此,明显的消极行为状态未必就表明是消极的神经状态。这同样也能在大脑的单个神经细胞的电记录上得到证明:在某些大脑区域,在觉醒期间活动的细胞在睡眠期间则变得较少活动,而另一些在觉醒期间不甚活动的细胞在睡眠期间则显著提高了活动。这些都表明,随着有机体从觉醒状态变为睡眠,大脑活动有一种变化和重新组织,表明睡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对睡眠的这种全新认识告诉我们,胎儿之所以整天都睡觉,是因为他们要在睡眠这一种大脑的积极活动中实现大脑、身体和心理的生长与发育。对胎儿和所有幼小有机体来说,睡眠并不意味着是在静息与休眠,相反,睡眠本身就是在活动,甚至是比觉醒更为重要的一种活动。
  智力胎教论者不了解这一脑的生理规律,主张以各种方式对胎儿加大刺激,或者要孕妇(甚至连她们的丈夫)都像有“病理性赘述”精神病症状似地喋喋不休对着肚子讲话,告诫“孕妇要养成和胎儿讲话的习惯,从早到晚凡是日常生活和有趣的事情都可以讲,你要觉得胎儿不仅听得懂话,而且能和你对话”,或者要孕妇不断地隔着肚子拍打胎儿,和胎儿作“踢肚游戏”,要“一天玩两次,每次数分钟,妈妈以此来教胎儿对外来刺激作出应激反应。在做游戏时,妈妈要亲切地说“好玩吗?’‘我们再玩一次好吗?’等”[1];或者径直教胎儿学外语、做算术。很显然,这些旨在改变种族进化中形成的宫内环境与胎儿脑和身体生长发育规律的作法,缺少相应的实验研究依据,因而很难说是科学的。其效果可能是正的(但愿如此),也可能是负的。但是,不管怎佯,在尚无严谨、可靠的研究依据的时候,就贸然将之推向一批又一批的胎儿,是不可避免地会有以人为实验对象和违背科学道德之虞,不知提倡者们认真思考过没有。
    四、新式胎教充满宗教般的神秘性
  胎教,要施之于千千万万被孕育着的胎儿,关系到民族下一代的素质,其理论和方法都必须牢牢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应当可以被检验、被重复,即对胎儿教育的探索都应当实事求是和具有客观性。但新式胎教不具备这种特性,具备的只是永远也不能用科学加以说明的神秘性。
  1.搜奇猎怪,神秘离奇。新式胎教在宣传对胎儿的奇特智力开发功能和效果时,不是以科学事实为依据,而是以从四处收罗到的一些奇闻轶事为基础来建立自己神秘兮兮的胎教模式。一位新式胎教专家写道:一位男性服用了某种药物之后,清楚地回想起自己胎儿时期的事情,诸如头大身子小,浸泡在微温的羊水里,附着在胎盘上等情形[13](P43)。这段奇闻是想说明胎儿已经具有了惊人的记忆力,可以接受智力教育。但是,常识告诉人们子宫里不会有光线,没有光线,胎儿又怎能用眼看到自己是头大身子小呢?
  2.舍弃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与因果联系,用前科学方式思维。新式胎教不是以严格的科学事实,遵循事物变化的因果规律来研究和说明胎儿智能发育的过程的机理,而是用编造神话的方法来构筑自己的理论,然后用这种理论去俘虏那些轻信的人。一本被视为新式胎教经典的书写道:当我发现自己有异常天才时,我感到疑惑不解,初次登台就可以不看乐谱指挥,大提琴的旋律不断浮现在脑海里。而且不翻乐谱,就能准确地知道下面的旋律。有一天,当母亲在拉大提琴的时候,我向她诉说此事,所以引起了母亲的兴趣,当母亲问我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曲子时,谜就解开了。原来,我初次指挥的那支曲子,就是我还在母亲腹内时她经常拉奏的那支曲子[2]。心理学认为这真是不可思议。胎儿心理发展尚未进到知觉水平,是靠什么能力去把握曲子的旋律的呢?胎儿尚不具备长时记忆能力,又是怎佯把宫中记住的曲调一直保持到成年的呢?对于这种不能用科学的事实解释的现象,新式胎教是用神秘来填充的。
  3.新式胎教所说的许多东西,经不起推敲,也无法检验其真伪。一本胎教著作写道:克里斯蒂出生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但不知是何原因,每当母亲露出乳房喂她奶时,她总转过脸去拒绝吮吸。后来知道,原来是她的母亲曾不想要孩子,几次想堕胎,所以克里斯蒂出生以后,仍对母亲存有戒心。所以胎儿不容欺骗,他们能敏锐地感知母亲思考的事情以及对自己的态度[14](P32),克里斯蒂不肯吃奶真的是因为母亲曾经不想生她而忌恨母亲吗?若然,那么她又是怎佯理解到了母亲不曾说出来的心事的呢?没有思维、语言和情感的胎儿怎么能对母亲产生戒心?这里除非有一个更神秘的东西在起作用,否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新式胎教最神秘的地方,还在于可以使胎儿都成为高智商者和天才儿。但是,这不仅与人类的智商常态分布的钟形曲线相悖(即在人群中总是大多数人的智商都为中等水平,特别聪明与愚笨的人总是少数),而且,也不能证明他们所教出的那些高智商者就是胎教的结果,而不是遗传因素所致。新式胎教虽然力图将胎教与天才划等号,使人们相信其功能之神奇,可至今还未听说过哪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其中包括它的两次得主居里夫人接受过智力胎教。
【参考文献】
  [1] 姚全兴.胎教——一个值得探讨的新理域[J].教育研究,1993,(6).
  [2] 实子·瑟斯蒂克.胎儿都是天下[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
  [3] 赵国权.胎教[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4] 姚全兴.素质胎教论[J].教育研究,2000,(3).
  [5] 潘菽.意识——心理学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 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 邵郊.生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9] 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0] 杨雄里.脑外科的现代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8.
  [11] 沈政.脑科学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9,(8).
  [12] 德斯伯里.比较心理学[M].北京:亚洲出版社,1987.
  [13] 托马斯·伯尼.神秘的胎儿生活[M].北京:学林出版杜,1985.
  [14] 张春林,王文忠.实用胎教[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2.


188体育在线_188体育盘接口_在线投注官网~

更多关于“人口问题”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