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言虚词考察重点趋势及复习策略_188体育在线_188体育盘接口_在线投注官网~

188体育在线_188体育盘接口_在线投注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考试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高考语文备考 > >

文言虚词考察重点趋势及复习策略

来源::未知 | 作者:188体育在线_188体育盘接口_在线投注官网~ | 本文已影响
  高考语文复习:学会辨析文言虚词
  [考查特点]

  1.考点解析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理解文言虚词,而考纲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因此,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必考内容。

  高考考查的往往是考生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如2010年高考湖南卷考查的四个虚词“而、且、也、之”几乎在每篇文言文中都会出现。

  2.命题特点

  从近几年高考湖南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情况来看,文言虚词题有如下特点:

  ①着重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意义与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题者注重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与考试时需要判断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八个例句中,有四句选自中学课本。这样做便于考查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的难度。

  ②文言虚词的用法比文言实词更灵活,使用频率更高,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更大。因此,文言虚词题的难度较大,考生的得分率比较低。

  [考查趋势]

  1.考查方式


  ①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中一句来自文言选段。另一句来自中学教材;给一个例句,要求选出与例句中文言虚词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对“之”字用法的考查)。

  ②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在文言翻译中,也需要准确理解文言虚词,否则翻译可能会不够准确。

  2.考查重点

  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大纲中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些文言虚词。考生如果缺乏语境意识,不分虚实,不明用法,一味地去死记硬背这些文言虚词有哪几种用法。显然是不够科学的。因此,考生在识记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这样才能避免失误,准确答题。

  从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题来看,考查“而、其、为、以、因、于、与、之”这几个文言虚词的频率较高。考生在备考时应重点复习。

  解答文言虚词题可以运用如下技巧:

  1.借助例句,通过比较来辨析词义

  近几年来,文言虚词题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选段中包含某文言虚词的句子,与课文中含有同样文言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这其实是典型的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考生解题时,应准确回忆所学课文中的文言虚词词义,并联想这个文言虚词在其他课文中的词义,然后把文段中的文言虚词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问于颜回日

  勾践说于国人日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羡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此则寡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勾践说于国人曰”“此则寡人之罪也”这两句选自《勾践灭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樊哙侧其盾一撞”选自《鸿门宴》,都是高中所学重点文言文。

  A项的“于”都是介词“向”的意思;B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可不译;D项中的“其”都是代词,译为“他的”。C项前句中的“则”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固然,虽然”;后句中的“则”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正确答案为C。

  2.弄清结构,依据用法来辨析词义

  不少文言虚词用法灵活。根据语法功能来分析文言虚词的词性和用法,主要是借助对语句的结构分析来弄清文言虚词在句中的用法,看两句中该文言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从而辨析词义。

  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为雍州长史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户口逃亡且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解答这道题,可以依据用法来辨析词义。A项后句中的“以为”在句中作谓语,译为动词“认为”;前句中的“以为”如果也译成“认为”,语意就不通顺,因为后面的“雍州长史”是地名和官职名,是名词作宾语,这里的“以为”应该是“以之为”的省略。B项前句中的“且”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后句中的“且”是连词,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项前句中的“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后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C项中的两个“乃”相同,都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可译为“就”“这才”。正确答案为C。

  3.联系语境,根据位置来辨析词义

  难以断定某个虚词的用法时,考生不妨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语气来体会语感,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加以推断,分清其用法和意义。

  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做好这道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B项中的两个“遂”的词义。“遂”既不在考试大纲列举的文言虚词之内,也不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之列,考生平时备考时很有可能忽视。遇到这种情况,考生只有联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这个句子在《屈原列传》中的意义来进行推断。此句写的是屈原向渔夫吐露心声之后的悲壮之举,如果理解为“于是、就”,就不能显出这一举动的悲壮。只有理解为“竞、终于”,才与原文意思相符。而前一句中的“遂”可译为“于是、就”,因此“不相同”的项应该是B项。正确答案为B。

188体育在线_188体育盘接口_在线投注官网~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